名师风采丨化工与新能源材料学院林海波教授:满腔热血投入教学,言传身教潜心育人

发布者:教师发展中心发布时间:2020-10-10浏览次数:101

今年5月份,我校开展了第三届教学名师奖评选活动,经个人申请、各教学单位审核推荐、相关主管部门资格审核、教学指导专门委员会评审、校内公示、学校审批通过,确定林海波、王立冬两位老师为我校第三届教学名师奖获得者,授予“吉林大学珠海学院教学名师”荣誉称号。

林海波老师为我校化工与新能源材料学院院长,20年来他一直坚守在教学科研第一线。他把教师作为一种职业,更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他将科研成果转化回报社会,累计创造17亿元产值。人才培养是他心中的头等大事,谦逊严谨、兢兢业业是他的一贯作风。

执着坚守教学一线,妙趣横生瞻眺前沿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20年来,林海波老师坚守在教学一线,身体力行完成自身肩负的使命与责任。他所主讲的课程是《应用电化学》,这门课涉及到许多科学研究和生产实际的内容,同时还需要一定的电化学基础知识,如何使同学们在学习中既不拘泥于理论而感到枯燥,也不由于缺乏实践而感到困乏,这对于老师和同学无疑都是一种挑战。林海波老师根据应用型学生的培养特点,善于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做到重点突出、深入浅出、逻辑性强,这已然形成了具有他独到见解的启发式教学法。在授课过程中,他常常通过描述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上接触到的有关电化学现象,将应用电化学知识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专业知识,展望未来社会发展对电化学应用人才的渴望。

在讲解锂离子电池的课程时,林海波老师以生活中最熟悉的手机使用引入, “你们知道给手机充电的最佳方法是什么吗?”通过熟悉事物引发同学的好奇,抛出疑问引导他们进行思考。““不要等到电池电量耗尽才充电,也不要在手机电池充满后不拔下电源,不要把正在充电的手机放到身旁,……”,以此引入电池的“过放、过充、温度效应”等概念,进而讲述锂离子电池在用于手机、计算机、动力汽车中显现的优点和不足。他用人们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引出锂离子电池的知识点,自然而然地回归到课堂内容上,使同学们理解锂离子电池“充放电循环”的特点,在兴趣中将注意力投入课堂上。同学们纷纷表示“在林海波老师的课上很轻松,内容充实且有意思!”“林海波老师讲课非常幽默生动,可以在兴趣中学习知识,在生活中也同样受用。”

除了通过精心设计的引导使普通的授课变得妙趣横生,林海波老师还十分注重将教学内容与科技应用前沿紧密结合,在课堂上经常向同学介绍新思想、新技术、新理论、新方法。他认为,教授化学领域课程是需要不断创新,在教案上“以不变应万变”是不够的。2016级应用化学专业的陈嘉博表示:“林海波老师每一年都会根据最新科研成果来更新授课的PPT内容,让我们了解到相关领域更前沿、更专业的知识,我们能学到很多课本之外的新颖东西。”作为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和中国化学会电化学委员会委员,林海波老师站在电化学领域的前沿上,及时把所授学科相关的学术动态、前沿研究成果介绍给学生,让学生了解最新前沿科技动态,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林海波老师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并率先在《应用电化学》课程实行产教融合。作为化工与新能源材料学院院长,他致力于校企协同育人,将电化学应用实际融于理论课中,还邀请具有企业实战经历的高级工程师讲授相关课程内容,向学生提供足够多的现实应用题材,通过应用技术问题来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他同时将企业电化学储能材料研发中心引入校园,帮助学生们在参观电池制造生产线的过程中提高现实应用能力,真正做到学与做的有机结合,让知行合一始终贯穿在整个培养过程。这一应用与理论课的结合不仅受到学生们的欢迎,更让他们受到很大的启发,“理论需与实际相结合,成果只有转化为生产力才能造福社会。”

认真追求学术真谛,将科学技术应用到实际

在林海波老师眼里,科研与教学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科研是教学的“源头活水”,如果没有科研做支撑,大学课堂教学就会失去“灵魂”。“教与学是密不可分的,于教师而言‘学’是做好科研。要讲好课,首先得做好学术。”

他极为重视科研创新,注重把握国际学术前沿,长期致力于环境治理、清洁生产以及能源转化中的电化学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并且多项成果得到转化,累计为企业创造产值17亿元,同时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SCI收录论文100余篇。

对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数据的分析,林海波老师很容易沉浸其中,他常常在下班后花大量时间研究直到深夜,分析数据、制定研究方案、修改文章。在他眼中,做科研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情。“我对自己的要求是做有用的事,讲有趣的故事,而做研究可以为我带来这样的满足感。”即便有片刻的闲暇,科研问题也总在他脑中萦绕,即使半夜有了新想法,也会立即处理。显然,科研已经成了他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林海波老师是一位谦虚的科研工作者,对于获奖仅仅认为是自己在研究领域做的一些探索,发表论文只是科研工作的“副产品”。他始终认为,化学的应用性很强,可以直接改变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作为一个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化学学科有义务在服务社会工作中走在前面,要接地气,”他自称是“脚下有泥的科技工作者”。林海波老师也常常向所指导的博士生、硕士生传达这种务实精神,更要求他们脚踏实地,深入实际,到企业基层去,到一线工作中,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成为一名能够被社会所接受的有用之才。

满腔热血投入教学,言传身教潜心育人

“身为普通人的我们,最初并没有确切的目标,一步步走来,我们才明白自己心里最想要到达的地方。”在成为一名教师前,林海波老师曾在企业研究院当过工程师,创业担任过研究所所长和公司经理,甚至担任过政府官员。丰富的人生经历于他而言,犹如漂泊漫旅中所遇到的沿途美景,而这更让他坚定心中的理想。一点一滴知识的积累,一步一步踏实地前进,最终他选择了教师这个神圣的职业,并决定将余生投入到教育中,精心教书育人,潜心科学研究,在远离都市生活的校园中将个人能力发挥极致,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在科研领域的突出建树让林海波老师在教授专业知识上游刃有余,而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他始终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教育本位是培养人,全面发展的人才。我不能误人子弟,首先要做好自己。”在林海波老师看来,人才培养是大学最基础、最关键的职能,而德育工作需要日积月累,循循善诱,因此作为一名教师需要以身作则。正如卢梭所说,“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以前,自己就必须要造就成一个人,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而林海波老师凭兢兢业业的作风抒写着“师者”的完美内涵。

他把教书育人融进生活中,把它作为一种职业,更把它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每天早上7点,林海波老师便已来到学校,早早在办公室伏案投入到工作中,或为学生批改论文,或深入课题研究。等学生陆续到实验室后的8点30到11点,林海波老师穿梭于实验室与办公室之间,备课、上课、为学生答疑解惑、指导学生工作。除了日常的教学任务,身为院长的他还负责学院建设、教师梯队建设等工作。身挑数职的他并没有丝毫懈怠,更是勤勤恳恳,带着热忱的工作热情将优质教育资源惠及到学院的每一位学子。每天直至晚上七点,林海波老师才缓缓从学校离开。披星戴月伴君行,奉献教育守初心,家与学校是他两点一线的生活轨迹。“把教书育人作为一种职业,是为了遵照职业操守更好地要求自我,而它已经融入到我生活中,我现在无法离开了。”林海波老师如是说道。

林海波老师特别看重对学生的人格塑造和价值引领,不仅用言传身教的力量影响周边学生,同时还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将立德树人融入到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环节。他认为,化学包含着人类为进行科学探索所经历的艰难历程,德育和智育是相互交融的统一体,因此他坚持将德育融入智育教学,做到思政课与专业课有机结合。在为学生讲解工业电化学时,他曾穿插了这样的一部分内容,为学生讲述“从实验室到工业化的人才需求”。他给学生安排了课外思考题:一是“谈谈你对电化学技术的理解”;二是“谈一下从一个想法到实现工业化装置的过程”;三是“谈一下你对电化学科学与电化学技术的认识”。寥寥“三问”并不简单,在对这些问题的思索下,学生们能从专业角度更准确自我定位,规划人生,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

助力学校学科建设,重视培养双师型教师

化工学科作为应用背景较强的学科,与国民经济息息相关,更是担负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重要使命,学校化工学科建设在林海波老师心中也有着宏伟的蓝图。在畅谈该学科未来的发展时,他认为,学校近几年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化工与新能源材料学院也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希望能够进一步提升学院整体教学水平,推动学院专业的进一步发展。

过去,他结合学校实际,突显特色专业,加强学科建设,在应用电化学领域率先建立了人才培养、产教融合、协同创新、社会服务体系,引起了国家、省市地方有关部门以及领导的关注。科技部原副部长张景安同志,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原教育部副部长、清华大学副校长周远清教授,原珠海市委书记郭元强同志都先后听取了有关汇报。羊城晚报也报道了相关工作。

在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工作中,他认为:“要建设高水平学科,高水平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关键”。针对化工与新能源材料学院的发展实际,除了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外,他非常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尤其是双师型教师培养。在实际教学中他特别邀请具有企业实战经历的高级工程师讲授相关课程内容,由青年教师助课,“应用电化学”已经形成了由主讲教师、企业工程师和青年教师为主体的高水平教学团队,提高了协同育人的能力,对学校和学院的长远发展也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对于此次获得教师名师奖,林海波老师表示:“这是集体的荣誉,我只不过是一个代表,这个奖项也属于那些长期从事本科教学,致力学科建设的教师们。” 不管对学生还是对科研,林海波老师总是会全力以赴。走进实验室,他是兢兢业业的科研工作者;站上讲台,他又是默默奉献的老师。不管哪种身份,他都怀揣着同样的情感,这是一名科研工作者的专注,一名师者的坚持。这一切,无关其他,只因热爱。


【人物名片

林海波

  • 吉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 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化工与新能源材料学院院长

  • 现任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际先进电池联盟顾问委员会执委,中国化学会电化学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工学会精细化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有机电化学和工业联合会执行理事长,中国超级电容产业联盟副理事长,《电化学》编委,《电化学丛书》(化工出版社)编委会委员,《环境电化学》分册主编,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评审专家,第十五届全国电化学大会主席。

  • 长期致力于环境治理、清洁生产以及能源转化中的电化学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包括国家、省(部)级和企业横向课题40余项,总经费超过2400多万元;申请专利30余件,多项成果得到转化,累计为企业创造产值17亿元;2019年获得吉林省优秀专利奖、吉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在国际核心学术期刊发表SCI收录论文100余篇;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90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