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风采丨公共基础统计与应用学院王立冬教授:以友相待,做学生前行的指路人

发布者:教师发展中心发布时间:2020-10-10浏览次数:80

今年5月份,我校开展了第三届教学名师奖评选活动,经个人申请、各教学单位审核推荐、相关主管部门资格审核、教学指导专门委员会评审、校内公示、学校审批通过,确定林海波、王立冬两位老师为我校第三届教学名师奖获得者,授予“吉林大学珠海学院教学名师”荣誉称号。

王立冬老师为我校公共基础与应用统计学院院长,至今已从教40余年,一直在教学科研及学生管理一线工作,承担着不同层次的十几门数学课程的教学工作。他注重立德树人,善于因材施教,多年来运用独特的方法进行教学,获得学生的一众好评。同时,他致力于科学研究,注重挖掘知识背后的成因,以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教好数学,他有自己独特的方法


在课堂上,王立冬老师一直坚持着研究式教学法与渗透式教学法。研究式教学法即以知识为载体,挖掘其背后隐含的思维方法。“人和其它动物不一样,其它动物发展技能,而人则是发展思维。”他将知识比喻为药方,而思维则为方法,他认为只有拥有了思维才能合理地运用各类药方,开发新的药方,治疗新的疾病。在课堂上,王立冬老师还会把已知的知识点引申到各个方面。他常常讲,在学习上简单的东西是重要的,往往是学习的重点,因为简单的东西思想不简单,而复杂的东西是学习的难点,解决难点的关键就是如何把复杂的东西分解成简单的东西。就像最简单的长乘宽公式,只要长也大、宽也大,那么面积也会大;但如果只有长大而宽不大,面积也不会大。很多事就如这个公式一样,要从多方面出发考虑才能达到最佳效果。“王立冬老师教导我们学数学最重要的是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还要将这种方法运用到生活中的各个方面。”2018级应用统计学专业的江明蔚表示王立冬老师的课常常让他受益匪浅。

而渗透式教学法则是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情况下,在课堂上渗透一些专业词汇,帮助学生加深对数学名词的理解。一个英文单词往往对应着很多涵义,关于数学的单词,学生记住更多的可能是贴近生活的意思,而王立冬老师则会告诉他们专业上的意思,并通过英文单词的词义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比如性质的英文是property,它还有另外的含义为“财产”。王立冬老师会借此告诉学生,概念所含的性质就像一个企业名下所有的财产、产品一样,要想了解一个企业不但要知道企业的名称,还要了解企业生产什么产品、产品质量如何、有多少资产等,同样要学好数学,不但要知道其概念,同时也要掌握概念下所具有的性质,这样才能更好对数学概念有更深入的理解。

数学是一门令许多同学“谈虎色变”的学科,对于如何克服这一困难,让同学们学好数学,王立冬老师有着自己的一套独特方法。他认为学生觉得数学难主要有几方面的原因,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作为教师没有把问题讲透,其次便是学生没有理解数学的思想根源,这样会导致学生无法真正运用数学,自然就不会投入精力学习。于是他便从数学概念问题的提出入手,在教授专业知识前首先根据实际提出问题,引进数学概念以使学生清楚地知道,为什么要学这些数学概念、性质、定理,以及所学数学能够运用于解决哪些方面的问题。他认为,只有学生理解了自己在学的这门课程究竟有什么用,才能够有耐心地将数学继续学下去。

同时,为了防止讲授的内容太过困难导致学生无法理解,他通常会在课前提前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以及掌握情况来进行因材施教。比如刚上大一时,由于高中老师不同,有些知识可能一部分学生学过而一部分学生没有,这时候王立冬老师便选择性地为这一部分同学补充空缺的知识点,而其他同学也能借此进行知识点的巩固,教学工作也因此能够顺利地开展。许多被王立冬老师教过的同学都表示,在王立冬老师的讲授下,数学变得不那么困难了。“很多数学课堂是枯燥、抽象的,但王老师的课却十分生动并且通俗易懂。他从实际出发,一步步分析问题产生的过程和解决的方法,我们一下子就能明白其中的道理。王老师的数学分析课是我上过最棒的数学课之一。”2018级应用统计学专业的汪琦珂说道。

重视创新,为他人埋下科研种子

“高等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问题。”在王立冬老师看来,高等教育应该是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入思考的世界。“人与动物的主要区别就是思维,人的思维方式就是一个处理器,如果处理器的性能差那么久只能处理简单的问题,遇到复杂问题时处理器便无法运行。因此高等教育的教学应该是以专业知识为载体、以提升学生思维为主线的教学。”

“思维能力提升了,科研能力自然也就提高了,创造力也就增强了。”他认为,数学中的每一个概念、定理都是数学工作者的科研创新成果,所以在学习数学的概念、定理时,他常常站在定理发明者的角度来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在进一步的引导中使学生体会到定理发明者引进概念、发明定理的思考过程,进而使学生在学习定理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学会发明、学会创新,也学会科学研究的思维方法。

“要带领他人进行科研,首先就要保证自己不断进行科研。”王立冬老师表示工作是他唯一的兴趣爱好,多年来他已经形成了一种在校期间钻研教学,放假期间则专心科研的模式。他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省部级研究基金项目10项,在国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了SCI、EI等学术论文60余篇。在2016年来到吉珠任教后,他也以吉林大学珠海学院为署名发表高水平科研论文十余篇。在王立冬老师的眼里,科研就是创新,也是不断更新自己学科知识的一种方法,因此他将科研放在了教书之下的第二要务的位置。

这些硕果累累的科研经历给了王立冬老师指导学生的机会。他认为科研的思想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种发现问题的思维对于学习来说非常重要。平常在教学当中,为了使学生拥有发现问题的习惯,他会在讲授完当堂课的知识后提问学生,看看这节课讲授的知识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扩展。这些问题的答案往往能为后面所学的知识埋下伏笔,也能提前让学生发现问题,以便将前后的知识串联起来。而解决问题就是要把解的题转化为解过的题,把未知转化成已知。“培养学生拥有这种科研的思维,是非常能够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的,有时候也能埋下科研的种子。”王立冬老师如此说道。

以友相待,做学生前行的指路人

除了课堂教学外,王立冬老师还坚持对同学进行义务补课。对于王立冬老师来说,讲课是他最大的爱好,从年轻时开始,他就非常愿意与同学们交流数学问题。他说,刚开始有些同学问他数学问题,他便想着一个人讲也是讲,两个人讲也是讲,不如挑一个时间,让想听的同学们一起听。再加上大学课时较少,在课上他无法将自己全部的思想感悟传授给同学,不然就无法完成既定的授课任务。就这样,王立冬老师开始了义务补课,只要有同学来问问题,王立冬老师便说:“你们找教室,找好了通知我!”这样一来,不仅能够解决同学们的疑问,他也有机会和同学们探讨更加深入的问题。

王立冬老师始终认为,老师与学生之间应该要保持一种“师生+朋友”的关系。他认为,老师与学生首先得是师生关系,因为这样才能保持正常的上课秩序。其次,老师一定要主动去和学生交朋友,多和学生交流,不然学生就无法发自内心地信服你。为此,王立冬老师经常找机会与学生谈话聊天。在教学楼授课时,他便利用课间与学生进行交流。课下,他则主动安排时间询问学生的近况,这令2018级应用统计学专业的汪琦珂印象深刻。“王立冬老师常常询问我们学生的想法,他不仅关注我们的学习成绩,还关心我们的日常生活,帮助我们进行人生规划,总教导我们要志存高远。能有这样的一位老师,我感到非常幸运。”

从大一入学开始,王立冬老师就会开始帮助学生规划未来的方向。“许多学生到了大学会变得很迷茫,这时我们老师就要发挥指路人作用。不仅要教授他们专业课知识,更要在他们生活的各方面帮助他们。”在新生入学时的专业介绍上,王立冬老师会强调,同学们要提前准备人生规划。“应用统计学这一专业,将来的方向有很多,无论是数据分析师、金融统计工作亦或是考研。”从一开始他就会仔细地向学生们介绍应用统计学专业,尽管这个专业课程涉及面广,但在王立冬老师这样详细的介绍下,许多同学便能很快知道自己的兴趣所在,也就能更有针对性地找准适合自己的方向。

“许多同学我总记得自己好像并未给予太多的帮助,可能只是课后一次善意的关心,都能让这位同学记很久。”有时他生病了,学生们也会送上第一时间的问候,这使他感到异常温暖。王立冬老师过的许多学生在毕业后仍与他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自己考上了研究生、工作有什么发展,都会来与他唠唠嗑。这些让王立冬老师印象深刻,也十分感动。

传道解惑,注重学生的品德教育

“教师的身上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提到“教师”一词,王立冬老师这么说道。传道授业就是给学生指明学习的道路,并告诉他在这条道路上行走时需要用到的一些方法、技能,以及怎样去处理路上遇到的困难,而解惑就是给学生一些点拨与提醒。王立冬老师认为,只有认真履行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方能称得上是一位优秀的教师。

“思政教育具有培养各类专业学生深刻理解特定职责的意义,具有专业教育、职业教育等所力所不及的使命和功能。”除了传道授业解惑,王立冬老师认为教师还必须得响应国家立德树人的号召,他多年来一直将立德树人作为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德有各种各样的解释,在我看来德就是学生的思想品德。思想品德人人都说,但它究竟如何划分?简单地说,就是遵守最基本的规则、规律和法律。比如大家无论做什么都一定要排队,你不排队,那就是无德。因此德便是按照既定规则去做事。”王立冬老师始终认为,人没有德,就根本谈不上人才。一个人才能上的不足可以用德来弥补,但如果无德,是无法用才来弥补的。

“因此,教师这一角色就显得更为重要。”为贯彻立德树人的任务,王立冬老师先是从自己出发,身体力行,力图用行动感染学生。他说,如果自己都没有道德,又如何让学生去做到呢?于是他便时刻警醒自己,从细枝末叶的小事做起,真心实意地关爱学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其次,王立冬老师还会从课堂管理入手贯彻立德树人,做到赏罚分明。如果有同学违反了学校规则,他会立即作出批评,而如果表现突出,则会当场提出表扬,这便起了一个提醒作用,能够让学生自己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正如毛主席的一句话,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对于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王立冬老师从未落下。

王立冬老师常说:“如果大多数学生都听不懂我的课,我就不是一名合格的教师。不用自己的科研经历指导学生,就不是一名完整的教师。不加强品德修养并用自己的行动感染学生指导学生,就不是一名优秀的教师。”事实证明,多年下来,王立冬老师用行动真正做到了自己口中所说的教师的要求。此次获得教学名师奖,他认为是对自己的一种鞭策,让自己保持“活到老,学到老”的态度。对于未来的教学工作,他则希望以一种“老骥伏枥,志在吉珠”的心态,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为吉珠发挥自己的一点余热。    

  

【人物名片】

王立冬

  • 教授、博士生导师

  • 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公共基础与应用统计学院院长

  • 国务院政府津贴获得者,部级突出贡献专家,省级教学名师,省教科文卫职业道德标兵,市优秀共产党员,市级优秀专家。市级劳动模范,市级民族团结先进个人,市级优秀科技工作者,教育部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管理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审专家,美国《数学评论》评论员。

  • 主持国家省部级自然科学教学研究课题20余项,发表SCI、EI、CSSCI、等论文60余篇,获得省级科研(论文类)奖励10余项,作出版专著、译著各一部,主编教材10余部。加拿大麦吉尔大学,滑铁卢大学,约克大学,西安大略大学,荷兰格罗宁根大学,新西兰奥克兰大学,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西班牙瓦伦西亚理工大学访问学者。